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是疾病已經無法治癒的末期病人的醫療照顧模式,以症狀控制為優先,以幫助病人提升生活品質、達到善終為目標。

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由受過專業訓練的工作人員所組成。

透過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的五全照護,協助病人善終。

照顧過程中,尊重病人的自主意願,重視家屬的全程參與,提供病人及家屬在身、心、社會、靈性層面需求的關懷。安寧療護是提升末期病人與家屬生活品質的全人照護模式。

 


進入安寧病房就是等死嗎?

這是常見的錯誤觀念。

安寧療護是藉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跨專業醫療團隊,提供「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的積極治療與照顧,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安寧療護的目的不在於延長病人的生命,而是將病人生理的不適降到最低,減輕痛苦,讓病人更有尊嚴,生活品質更好。

大部分的病人希望在家中走過最後一哩路。台灣末期病人平均住安寧病房2~3次,往往因身體症狀變化入院,症狀緩解後就可以回家調養。進安寧病房並非等死,而是更積極的幫助病人改善生活品質,在體力許可的時候把握有限的時間完成想做的事,讓生死兩無憾。

 


安寧療護需要符合什麼標準才能申請?

安寧療護服務是以末期病人為對象。

台灣過去多以癌症病人、漸凍人為主,自98年9月1日起,中央健保局正式公告「八大非癌疾病正式納入安寧療護健保給付」之政策,新增八類疾病類別,分別為罹患「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如失智)」、「其他大腦變質(如中風)」、「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疾病,他處未歸類者」、「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未明示者」、「慢性腎衰竭及腎衰竭,未明示者」等末期疾病都納入安寧服務範圍,讓更多末期病人受惠。

111年3月10日中央健康保險署於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擴大安寧療護收案對象,增列「末期衰弱老人、末期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符合病人自主權利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二至五款條件病人、罕見疾病或其他預估生命受限者」,讓更多病人有機會接受安寧療護服務,提升生命末期之照護品質。

 


安寧療護的起源是什麼?

安寧療護起源於英國的桑德絲醫師(Dr. Dame Cicely Saunders)。

桑德絲於1918年出生於英國,22歲成為護士,之後因背痛而無法再任護士之職,但她熱愛照顧病人,29歲時轉任社工人員,繼續在醫院中服務病人,也因此與受她照顧的年輕癌症病人大衛.塔斯馬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當時醫生對癌症病人的疼痛束手無策,桑德絲卻心想,不知能否為癌症病人的疼痛做點什麼?能否給他們更好的照顧?於是桑德絲決定為癌症病人建立一個像家而較不像醫院的地方。

後來大衛去世,並將他的遺產五百英磅都留給桑德絲,從此桑德絲便特別關心癌症病人,並繼續為她的理想到處演講、募款。為了有更多照顧病人的機會,桑德絲甚至想應徵晚上照顧病人的義工,但一位醫師建議她:如果你真想幫助癌症病人,就該去當醫生,因為是醫生遺棄了癌症病人。

於是她在33歲時進入醫學院,40歲以前終於成為正式醫師。1958年到1965年間,她與幾位醫師同事研究出許多能減輕癌症病人痛苦的新藥。1963年她開始於英國倫敦興建醫院,並在1967年落成,取名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Hospice,原意是接待收容旅人之處,引申為照顧癌症末期病人的地方。桑德絲開創了全世界第一家有特殊服務方案的醫院,以醫療團隊合作方式照顧癌症末期病人,陪他們走完生命全程,並輔導家屬度過哀慟時期。桑德絲醫師也因此被稱為安寧療護之母。

聖克里思多福安寧院建立迄今已40多年,Hospice care成為文明社會與人道醫療的驕傲,全世界也有許多國家前往英國觀摩學習,台灣則是第18個建立安寧照顧服務的地方

 


台灣安寧療護的發展史?

1985-1987:台灣開始以民間單位的居家照顧方式照顧末期病人
1987:基督教馬偕紀念醫院成立第一個以「安寧」命名的組織--安寧照顧小組
1990:基督教馬偕紀念醫院開設台灣第一家安寧病房
            財團法人(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成立
1993: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成立癌症末期照顧組
1994:天主教耕莘醫院設立聖若瑟之家
            佛教蓮花文教基金會成立
1995:台大醫院設立緩和醫療病房
            保健處(國民健康局前身)加入推廣的工作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成立
1996:各醫院陸續成立安寧病房
            安寧緩和居家護理納入健保給付試辦計畫
1999: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成立
2000:健保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安寧療護整合型照顧試辦計畫
            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甄試
2001: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成立
2003:漸凍人納入安寧療護健保給付試辦計畫
2004: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成立
2005: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成立
2007:台灣臨床佛教研究協會成立
2009:健保局公告增列八大非癌疾病納入安寧療護健保
2011:健保局推動安寧共同照護試辦方案
2013:新北市政府推動「社區居家安寧療護」
            大悲學苑成立,推動社區安寧療護靈性關懷服務與教育
2014:健保署給付社區安寧居家(基層診所)
2022:健保署擴大安寧療護收案對象,新增四大類病人

 


是否只有醫院的安寧病房可以進行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是一種照護理念和人性關懷,並非限定在一個地方,安寧病房照顧末期病人,病人同樣也能在家接受居家照護。目前安寧療護除了醫院的安寧病房之外,也可以選擇安寧共照(病人原醫療團隊與安寧療護團隊共同照護)、居家安寧療護等服務。

安寧療護相關資源可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所製作的台灣安寧療護服務網絡查詢。

 


安寧療護團隊的成員包括那些人員?

安寧療護團隊至少包括了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宗教師、關懷師及志工,其它則視病人之需求,加入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藥師、藝術治療師、音樂治療師…等,分別提供病人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等面向的照顧。

 


宗教信仰在安寧療護中的角色?

常有病人說:「我一生行善,從未做過對不起別人的事,為什麼會受這麼多痛苦?為什麼這麼年輕就要死?」

生命中的重大困頓如失親、失婚、重病、臨終…等,往往是探詢生命、靈性啟發的時刻。這時候的人們開始問:世間公平嗎?因果存在嗎?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劇烈的身心痛苦,有辦法緩解、超越嗎?

每個正信宗教都是成功探究靈性的典範,當病人願意正視所在處境,願意為即將發生的事有所準備,宗教信仰超越生的智慧,能給予病人最堅實的依靠。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